邮箱登录
银行家论坛
历史性的跨越——中国银行业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成果和展望
作者:连平 | 2009-06-09 | 来源: | 浏览:5032次

    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银行业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成果和展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此拉开了以“重组-引资-上市”为主要内容和步骤的改革序幕。交行首先于2004年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及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完成了财务重组;2004年8月,交行与汇丰银行签署了战略协议,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2005年6月和2007年5月,交行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公开发行上市,成为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之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以类似的方式和步骤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一、深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与此前20多年侧重于提高商业化程度、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等举措的改革不同,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实现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的目标是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深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一是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资产总量已超过5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以下,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达40%左右,风险抵补能力明显提高;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80%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标准,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均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先进银行水平。银行业整体实力与改革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跨越。

    当前,为应对经济迅速下滑,政府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入4万亿,同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10年前沉疴在身的银行业相比,目前银行业整体稳健和良好的状态将对本轮经济从低谷回升、走向复苏发挥十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

    二是公司治理发生重大转变。通过引进各类资本对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银行业产权的多元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一是基本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分工明确,特别是董事会的决策功能明显增强;二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逐步完善,逐步树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推行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流程;三是优化组织结构,启动流程银行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四是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部分银行已经初步建立较为先进的职位薪酬体系、考核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体系。

    三是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通过持续不断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特功能,在宏观调控中有效发挥地了金融杠杆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我国有31家银行名列其中,前十家大银行中我国银行占了3家。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都相继调高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

    二、未来中国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经过深化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业将以稳健的步伐走向未来。其发展趋势可以重点概括为“四化”。

    一是经营模式进一步综合化

    综合经营是世纪之交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最主要趋势之一。随着客户“一站式”需求的发展、行业内外竞争压力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通过开展综合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将强化三种协同效应,即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以更好地为目标客户提供全面、增值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加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并显著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丰富资本配置渠道、提高业务经营效率。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将继续加紧打造完善的综合经营平台。在目前已涉及基金、信托和租赁等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保险和证券行业进军。

    二是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将向纵深发展。只有锐意进取、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提高业务经营的精细程度、增强内部管理的活力,提升产品服务对于客户的吸引力。我国商业银行将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全面系统、协同平衡、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决策执行能力、集约经营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长效机制,为推动业务转型、增强经营活力和提升管理效率创造强大的动力源泉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是业务结构多元化

    积极进行业务战略转型,全方位拓展银行业务,改变过渡依赖存贷业务的现状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一,充分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发挥网点布局的优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第二,借助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长足发展的历史机遇,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第三,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实际,将以收费业务为主体的中间业务作为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的重点加以推进。

    四是业务发展进一步国际化

    中资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第一,我国经济正进一步融入全球体系,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中资银行必须尽快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第二,我国正积极稳妥地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商业银行拓展海外经营的政策环境将不断改善;第三,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从财务成本角度看商业银行加快海外经营步伐较为有利;第四,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较为充足,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通过拓展海外布局来更加高效地运用资本;第五,美国“次贷”危机给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未来一个时期,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呈现主体更多元、方式更多样、地域更广泛、联动更密切等显著特点。中资金融机构终将成为国际金融新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原载于2009年1月21日《经济日报》)

本文标签:特邀专家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