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相关形势研究
国内融资“大跃进”隐藏着巨大风险
作者:易宪容 | 2009-10-01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浏览:4106次

        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出现了爆炸式、超高速度的增长。7月8日晚,央行提前宣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至此,我国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

        这种前所未有的超高速信贷增长使商业银行信贷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由最早的四大国有银行转向各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这种转身与地方政府的新融资模式的出现有很大关系。对于下半年的信贷情况,由于以加快信贷增长来推动经济回升的基本宏观政策思路不变,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维持不变,中央项目资金到位、部分行业资本金比例下调以及银企对经济复苏的信心逐步增强,这些因素都将促使银行信贷继续快速增加。

        这种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也将给国内银行体系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首先是中长期贷款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特征本来应该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比重不能太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是短期债务(即存款)多,如果用短期债务做中长期贷款,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债务资产结构错配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其次是票据融资风险。一季度票据融资快速增长,这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来讲,看上去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蕴藏的巨大风险也不可小视。因为如果票据融资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只是在银行体系内循环并放大票据融资规模,那么这种循环的系统性风险就会逐渐积累起来。同时,当票据融资没有真实贸易做背景时,这种票据融资的交易也可以流入股市及楼市,吹大资产泡沫。

        再次就是利率市场化风险。尽管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看上去是市场利率,但实际上仍然是央行严格管制下的利率。有人估算过,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有30%的比例采用的是基准利率下浮10%的标准,如果对这些贷款一次性使用30%的利率下浮幅度,会导致总体净利润水平下降10%左右,这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今年一季度,一些银行的利润增长为负,就与这种利率调整有关。

        同时,在银行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也成了脱缰之马。《财经》杂志称此为地方政府的“融资狂欢”。我最近到了不少地方,总会听到地方政府的官员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地方能够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哪个地方就能够找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之途径。甚至于有人提出这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即借助经济发达地方增长缓慢下来的机会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狂欢”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09年以来,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由省市复制到县城,由城市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到其他各行各业,规模由小到大。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正在通过这种平台加速膨胀。

        所谓的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的承诺,以达到获得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的目的,然后把这些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既可整合当地的资源和盘活当地的资产,也可在这个融资平台的掩护下,将银行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的项目资本金,以便进一步放大债务融资,让银行信贷的金融杠杆放大到极致。比如今年上半年信贷超高速增长,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正是融资的主体。还有,城市投资债券(城投债)、“银信政”信托产品等都成了地方融资平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最有力的工具。

        据国家发改委财金司统计,截至6月1日,企业债发行88只,融资1447亿元,其中典型的城投债有46只,融资605亿元。由于城投债专门为政府融资,政府就会调动所有的资源让城投公司达到各种融资所需要的标准,其手法有资产注入、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改变会计核算方法、理出主营业务、优化现金流等。在打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过程中,土地注入是最为普遍和核心的内容。这既可扩大资产基数,也可用于抵押担保及成为未来收益的重要来源。因此,经营土地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最大法宝。

        还有,撬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有力的工具是“银信政”产品。所谓的银信政产品就是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投资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权或债权,同时政府向银行及信贷公司出具回购的承诺。由于这种模式为融资平台或项目带来资本金,最终可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因而深受地方政府欢迎。由于这种“银信政”产品短债长贷,杠杆化十分了得。

        根据经济学者沈明高的测算,目前各地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在3-8万亿元之间,而且增长很快。财政部财科所估计,以2007年地方债务总余额4万亿元以上测算,它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16.5%全国财政收入的80.2%和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即使今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只有1万亿元,也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41%。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现,让整个国内融资市场及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政府的信用扩张在短期内可抵消市场信用的紧缩但挤出了民间投资;二是政府融资工具的高杠杆化,不仅可能催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泡沫,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而且可能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三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以经营土地为核心,而土地的价格完全抵消房地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融资平台畅通,就得以各种理由来托住或推高房价,从而使房地产市场不能够按照市场内在性需求进行调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扭曲。可以说,200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少不可理喻的现象基本上都与地方政府这种思路有关。如果房地产市场不能够根据市场的内在性出现调整,那么房地产市场泡沫不可避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在聚集巨大的风险。为了控制这种风险,有人建议,第一,建立对平台担保机构的审查推荐机制和对风险的科学评审制度;第二,采取担保机构的连带责任担保制度、保证金制度、反担保措施等;第三,采取担保机构“抱团增信”和“政府信用”引入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三道闸门来保证信贷资金可以高效、安全使用。但是,这仅是技术性的风险控制,并没有落实到问题根源上,政府融资平台的核心是通过高杠杆化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而让其风险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样既可让政府官员短期内出“业绩”,也可为地方政府官员寻租创造巨大的空间。因此,如果对当前地方政府的“融资疯狂”不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是无法找到化解问题之答案的。

        现在的问题是,对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因为这种融资疯狂并不在于融资的数量与规模大小,也不是融资工具的多少,最重要的是这种融资疯狂一旦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流融资模式,就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金钱与权力结合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入。最后导致整个中国经济泡沫被吹大,导致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潜在风险。